LOT 2091 方力钧(b.1963) 2006年作 眺望 布面油画
Viewed 223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80×100cm
出版|《方力钧:编年纪事》,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p450 款识:2006.5.5 方力钧 (正面) |来源|亚洲私人收藏||方力钧作为中国后八九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与这个潮流的其他艺术家共同创造出“玩世现实主义”的独特话语方式,并以1988 年以来一系列作品中所创造的“光头泼皮”形象,成为当代艺术的经典符号,呈现了上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状态。|方力钧有着这一代艺术家的典型经历。1985 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时,正值以全面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为标志的“ ’85 新潮美术运动”在美术界兴起,方力钧和当时的许多艺术家一样,阅读了大量西方的哲学著作,受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由风气的影响,整个大学生活除了进一步追求写实技艺外,便是纵情于生活的“玩乐”与享受,用当时的流行话语就是“玩人生”。而“玩”的背后,其自由主义思潮与80 年代末的民主思潮有着本质的联系。方力钧在这场运动中,体味到世态的炎凉以及自由之路的无望。在创造第一批油画时他曾说过:“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不能是被欺骗的。别再想用老方法教育我们,任何教条都会被打上一百个问号,然后被否定,被扔到垃圾堆里去。”1988 年创作的《素描NO.1 —3 》中,他即以光头形象表达出内心的叛逆与无奈。|与前两代艺术家不同的是,他不再以对抗的形式建构其价值观,而是以泼皮幽默的方式去表现无聊感,他创作的一系列光头人物形象,迥异于人们对历史现实所作的伤感的回忆,以及对于西方艺术形式近于沉溺的模仿。批评家栗宪庭敏锐地为这种形象找到了一种与传统之间的关联,一种存在于集体记忆里的原型:泼皮,进而提出了“玩世现实主义”这一概念,通过他的这个命名及相应的阐释,这些顽石般的形象如同水晶般折射出文化的意义,他们如同沙尘般悬浮而刺目的生存状态成为中国当代现实的一种特定的代表性符号,方力钧的个人才能亦由此获得了可靠的定义。|相比大多数艺术家在“八五美术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对抗性,他却显得有些游离,自1988年以来,方力钧就从素描开始尝试光头形象的可行性,他常常强调光头人物面部的无聊情绪、一些看起来含糊却又暧昧的动作、以及非现实的荒诞的空间感。他所创造出的“光头”形象,成为一种经典的语符,这种自嘲式的光头恰恰是方力钧在当时在都市中被边缘化的无奈与无聊的真实写照。“我把光头理解为一个暧昧的形象︰军人、犯人、最伟大和最丑恶的形象都可以是光头......虽然光头作为单独的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那种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我是强有力的,那就是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忽略的感觉对于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较强烈的。”方力钧说。|向着远方的光头背面是艺术家最为标志的一个符号,在之后的作品中反复再现,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主题。对方力钧来说,肖像是其作品的主要题材,因为他始终关注的是人及人性,从中看到人性的表述。此次上拍的这件作品,便是方力钧光头背面的延续创作,画面中的人物深处万里层云之中,一手摸着头,一手伸向远方的太阳光辉,思考之余充斥着对阳光的向往。太阳的光辉在万里层云中若隐若现,彰显了人物心态的焦灼也彷徨。“阳光是多变的,有的人可能觉得阳光很美好,但是有的人在另外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有焦灼感。作为作者,我的态度是暧昧的,我的阳光要表现的都是“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我每个阶段的作品都会一个时候往极端上走,我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暗示,有了这些暗示,又会使作品的发展方向呈现出不同的方向,他的空间会更大。“方力钧说。
Preview:
2018年6月13-14日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中国北京朝阳区光华路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