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70 黄宾虹(1865~1955) 1952年作 湖山清夏 镜片 设色纸本
Viewed 485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96×43cm
款识:湖山清夏。孟潜先生属正。壬辰,八十九叟宾虹。|钤印:黄宾虹(白) 取诸怀抱(白) |说明:上款人“孟潜先生”即霍孟潜(1907-1988),广东顺德人,出生于广州。祖父为清朝派往法国官员,祖母为法国人。精通法文,在香港开设洋行,与区建公、欧广照、高朝宗、靳微天、黄宾虹等书画家有交往。||《湖山清夏》作于黄宾虹晚年,是他此期的典型面貌。由于目疾原因,黄宾虹生命最后一个时期的绘画无法追求精准的轮廓与细微的笔墨刻画,而是将几十年蓄积的功力与情怀完全释放到相对粗笔的山水之中,这时期画作的墨与色,用笔与用水看似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章法与规律,有很多画作都是以浓墨在十分浅谈的墨或赭石、花青上点划,与一般山水画先用墨笔,再点染颜色有很大差别,可整幅画看上去,只觉无比老辣,层次井然;而且黄宾虹此时用墨极富墨彩,耐人玩味。正因为这些特点,黄宾虹晚年画作一直被认为是他一生画艺的结晶,格外受到鉴赏家的珍受。|晚年黄宾虹的变法是取径回归北宋,却和西洋画家新创笔触暗合,也是受自然启发的殊途同归。他到晚年熔铸皴法,用笔日趋自由,打点作皴、兼点带皴,短笔触越来越多,积万千短笔,层层积染,不由让人联想到油画的点;他以为中国画的墨分五彩,就是西画用色因光而变。印象派的基本技法是将未调配的原色点到画上,颜色看起来特别通透、明亮、自然;黄宾虹以宿墨、石色打点,积点、积彩,效果很相似,却是不折不扣的国画手法。|黄宾虹在晚年变法中特别注意保持中国画重精神、神似的传统与特色,在授法弟子王伯敏与朱砚英时都深入阐述并反复强调。他以为写山水不能像摄影只取形似,要“夺”其内涵神韵。江山虽然如画却永难企及绘画所营造的理想化之美,要以画坛前贤发明的各种笔墨法、人工剪裁来巧夺天工,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求真内美。|黄宾虹写北宋阴面山,和“四王”后画坛主流写阳面山不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峦几乎全白不同,是为探究真山形态。但当王伯敏问他为何正午阳光灿烂,山顶反是浓黑的,他回答说:“作为画,一切为了悦目。”|他此时山水是虚实兼备,实处是浓黑墨点与青绿斑驳色点的融合无际,斑斓秾古宛若商周彝鼎、良渚古玉,以此来摹写真山实水;而笔墨之外体现自然浓郁的生机和文化历史的厚重感、静穆和谐的精神情韵,就是画的实中虚。在画中他是借白光、用水等形式表现虚处。|中国传统山水画最讲求布白,天空、水面、云气就是虚白。北宋画多写深黑晦冥的夜山却不显沈闷窒塞,如董源就在山顶画矶头(明亮石块)使画面有光的表现。黄宾虹也常说“北宋云中山顶”,“巨然画山中云气,常于空白处浮现纸上,突过前人”。明末的龚半千在用浓墨外于用光上也有突破。黄宾虹继承前人用光和传统画学中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虚实之旨,在无数个静看夜山的日子里见到月光照在夜山上勾勒出的轮廓、山中房屋的灯光在万壑深黑中明灭,尤其是在瞿塘峡那个晚上看到”月移壁”景象使他觉得整座山就如一堵月下的墙壁,于是顿悟了那神秘的白色灵光。他后来作画总是在山顶、石头、树木、房屋、小桥流水、人物等画中主要实体周围留出一些空白,那整体密实、墨色浓黑的画面中的白色亮光,使画中处处显得空灵通透。黄宾虹以为那就是他所求的无虚非实的化境。
Preview:
2017年12月21日 上午9:00-下午20:00 2017年12月22日 上午9:00-下午16:30
Address:
杭州JW万豪酒店3楼(湖墅南路28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