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139 13世纪 合金铜嵌红铜四臂观音
Viewed 188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36cm
|公元11-12世纪帕拉王朝覆灭,一大批工匠经尼泊尔、克什米尔来到拉达克,拉达克(Ladakh)地区汇集了来自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僧人和工匠。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部,西藏阿里地区以西,以列城为中心的地区。拉达克造像艺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与西北印度、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外来艺术风格不断融合,约在公元13世纪逐渐形成了本地独特的多元化艺术风格。其代表性的造像主要流行于13-14世纪,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材质多采用青铜俐玛,胎体轻薄,铜色细腻光亮,古朴典雅;眼睛镶银,嘴唇镶红铜,是达拉克造像常用的表现手法。四臂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无数化身之一,其咒语为“Om mani padme hum”,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为“事部三怙主”该尊四臂观音头戴五叶花冠,可见连接花冠间的铜条,这是藏西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性装饰特征。面相秀美庄严,双目微合,神情沉静。其四臂代表四无量心,主臂双手持摩尼宝做合十印,右侧臂手持念珠,代表每拨一珠即救渡众生出脱轮回,左侧臂手持莲花,代表清静无恼。宽肩细腰、双腿呈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脚掌上有法轮。项圈、臂钏中点缀有绿松石,在外圈项链、手镯、腿部衣纹等处均有红铜装饰。整体上该尊四臂观音整体艺术水准很高。|最早的密教四臂观音形象出现在柏兹克里特石窟29窟,在敦煌莫高窟149窟东壁、东千佛洞西夏时期也出现了四臂观音。深受克什米尔风格影响的建于11-12世纪的拉达克阿奇寺(Alchi)中也有四臂观音的形象。此处讨论的四臂观音与现藏于瑞宝阁的来自拉达克地区的不空成就佛对比后,与后者相比该尊眼口未见装饰,脸部未施金,莲瓣造型稍有区别,但整体气韵相似,仍判定其年代为13世纪之后。|十三世纪,东印度帕拉王朝由于伊斯兰民族入侵,大批佛教徒逃入西藏。同时尼泊尔佛教进入繁荣鼎盛时期,与西藏有着密切交流。所以此时期帕拉-尼泊尔风格,在西藏影响极大,特别是藏西地区。外来的工艺和风格最后在藏西本土化融合后,就产生了十三,十四世纪藏西的独特佛像造像。其主要特征如下:材质大多是黄铜,不鎏金,而在面部贴金。常见用银嵌眼睛,用红铜嵌嘴唇、衣纹、饰品。铜质含较高锌,不易生锈,表面打磨光亮圆润。 面相五官端正,两眼细长呈柳叶状,眼睑低垂,眉毛一般为一道阴刻线,高挑流畅,形如一把弓,眉间有凸起白毫,鼻梁挺直鼻翼外张,上唇微翘,下唇较厚。佛装头部螺发、高肉髻、顶饰火焰宝珠。更多见的是菩萨装,头顶火焰宝珠,高发髻,较扁,继承东印度帕拉的风格,发髻阴刻线示盘起的头发,带花冠,多为五叶花冠。躯体比例基本匀称,苗条优雅,腰较细,菩萨装上身不着衣,只戴饰品,下身着长裙,衣边多为双线,可能出现连珠线或者阴刻几何纹,且此时期佛和菩萨主要以坐像为主。|此像既表现了印度造像的审美情趣,又带有西藏地区的艺术风格,如造像材质为合金铜,多处镶嵌银和红铜,加上较细长的身躯,都是两地区早期造像常见的风格特征,且胎体厚重不同于藏西拉塔克风格的薄胎合金铜造像,故此件作品应为十三世纪东北印度工匠在西藏地区铸造的具有帕拉风格的作品。此尊四臂观音反映了早期佛教造像艺术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且观音体量硕大,为同时期金铜造像中少见,有此体量及品相者,实为难得殊胜,值得珍藏。
Preview:
2017年12月20日-22日
Address:
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三楼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