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72 沈雁冰 致施蛰存札
Viewed 9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款识:蛰存兄:忽奉手书,惊喜交集。《金石百咏》两本也收到。二十年蛰居乃有此收获,亦可谓因祸得福也。叶圣老住址要打听,然不难,尊作必能送到。说来好笑,我只知其寓在东四八条,进门有竹子一丛,乃不知门牌号码,真可笑也。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近来嘱写书名、刊物名者甚多,推托不掉,大胆书写,都不名一格。「新文学史料」五字,自己看看不象样。现在写字手抖,又目力衰弱(右目0.3视力,左目失明),写字如腾云,殊可笑也。匆覆,即颂春禧!沈雁冰,元月廿二日。写唐诗,容过了春节再写,又及。说明 水墨纸本 信札(一通二开)信封:上海市愚园路1018号施蛰存同志收,北京渖寄。这是一封沈雁冰写给著名作家、翻译家施蛰存的复函,共二页,每页八行,写在信笺上。时间大约在「文革」后不久,某年元月廿二日,春节前夕。书信中涉及到三个人,二件事。三个人是写信人沈雁冰,受信人施蛰存和信中提及的叶圣陶。当年沈雁冰和叶圣陶生活在北京,施蛰存在上海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二件事是施蛰存寄了二本《金石百咏》给茅盾,其中一本要茅盾转交给叶圣陶,以及茅盾在信中写的容过了春节再给施蛰存写一张字,大概施蛰存在给茅盾的来信中请茅盾写一件关于唐诗的书法。因这二件事情,茅盾给施蛰存的回信中,带出了大量信息。从信札一开始「忽奉手书,惊喜交集」。可以看出茅盾与施蛰存从前关系相当不错,然而已有很长时间没有联系。施蛰存的书信是不期而至,茅盾收到这封信是既惊奇又高兴,联想起许多的往事。《金石百咏》是施蛰存从1971年1月至5月期间完成初稿的,写了一百首欣赏碑版文物的绝句。据周退密回忆,他把《阿育王寺常住田记》拓本送给施蛰存时,附一首七言诗作为「陪嫁」,「不料这首略有意境的小诗,居然引起施老的绝大兴趣。这便是他后来另一部力作《金石百咏》创作的缘起。」同年6月施蛰存在《北山楼金石百咏》油印本第一版有序诗云:「归心逸志无长策,石藓铜花遣暮年。得句偶然随兴会,属辞何敢落言筌。」至1976年4月由李白凤帮助印《金石百咏》七册,后又印一百册,分赠茅盾、唐兰、容庚、陆维钊等诸位同好朋友。同年12月「从立庵先生教」修正后又托开封崔耕帮助印了五十册。据《茅盾书信集》,施蛰存寄给茅盾和叶圣陶二册是1979年初《金石百咏》在香港《大公报·艺林》上发表前不久。信中从「二十年蛰居」、「因祸得福」可以看到施蛰存在「文革」中的境遇。施蛰存因为上世纪30年代与鲁迅有那场关于《庄子》与《文选》的论争,在解放后至「文革」前一直受到迫害,也因此告别了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书信中也可以解读出茅盾、叶圣陶与施蛰存十分熟络,非同一般的友情关系。其实1921年沈雁冰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小说月报》从1921年1月,该刊第12卷第一期起由沈雁冰主编,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后来大革命失败后,沈雁冰因国民党特务的追捕离开武汉来到上海,住在景云里,恰好当时的鲁迅和叶圣陶也住景云里,交往因此比以前更加频繁。因为不便出门,沈雁冰就在家里开始写小说,许多报社不再登他的文章,他的内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小说的手稿上署上了「矛盾」做笔名。而后沈雁冰将自己写的小说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认为沈雁冰的小说写得很好,只是当时环境下用「矛盾」笔名太尖锐,便在矛字上给加了个草头,将一个哲学名词「矛盾」改成了姓茅名盾的笔名,由此沈雁冰就一直延用下去了。1927年5月,郑振铎旅欧期间,叶圣陶代任主编,开始连载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笔名发表的中篇小说《幻天》、《动摇》和《追求》也就是著名的《蚀》三部曲,同时还发表了戴望舒、沈从文,施蛰存等新人的新作。从那个年代茅盾、叶圣陶和施蛰存共同为倡导人生的艺术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译述外国文艺著作,撰写大量文章,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从茅盾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们彼此联系已十分稀疏,以至自己「说来好笑」,居然还记得「其寓在东四八条,进门有竹一丛,乃不知门牌号码,真可笑也」,可见当年茅盾肯定是叶圣陶家的常客,否则怎能对其家居景物,竟如此熟悉。信中提到的《新文字史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创办的季刊。估计施蛰存是看到这份杂志的封面上茅盾题写的书名,兼有「瘦金体」笔意,在给茅盾的来信中表示喜欢茅盾的字体,希望求得一件写唐诗的小条幅,因为当年施蛰存在写一部关于唐诗赏鉴的书《唐诗百话》,对唐诗有着特殊的感情与兴趣。因此茅盾在回信中才会写到「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以致引出这么一段茅盾对自己字体渊源的叙述。读了这段话,再看茅盾的字就不难理解到其字里行间,撇捺横竖的笔意与特征了。「瘦金体」瘦美秀润,字型舒展劲挺,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董美人墓志》是隋代楷书的精品,字型华美而优雅。茅盾的字从结构到笔划确实能看出受瘦金体(帖)和董美人(碑)的深刻影响。「书法硬瘦方通神」可是说是写出了茅盾书法的显著特点,茅盾的字中宫收得很紧,然而笔划都舒展雅致,虽然入笔轻而线条细,但却纤而不弱,线条非常坚挺而富有弹性。当年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作协)会长的茅盾政治地位又高,因此也就不勉有好事者要求他「嘱写书名,刊物名者」了。而《新文学史料》是全国唯一一份反映中国新文学历史和现状,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为一体的史料性刊物。这份刊物公正严谨、宏达包容,不但刊登左翼作家的史料,而且刊登自由派作家、旧文学鸳鸯蝴蝶派作家史料,甚至当时尚未平反的作家史料。它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的真实而动感的历史。茅盾、冰心、叶圣陶、丁玲、沈从文……当时健在的中国文坛知名作家几乎都在《新文学史料》上写了回忆文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茅盾的人品以及在新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地位也被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认可,因而用茅盾的字来作为《新文学史料》的封面题字是最合适不过了。1979年,茅盾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写字手抖」、「目力衰弱」,茅盾在给友人的信函中已多次提及。只是病情愈发严重了,已具体到「右目0.3视力,左目失明」、「写字如腾云」。茅盾「容过了春节再写」寄施蛰存书件,一来可能是春节前事务繁忙,身体状况欠佳。同时也表明茅盾平时很少为朋友书写观赏性的书法作品,不似有些大家时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目前书画市场很难见到茅盾书法原作。
Preview:
2019年12月10日-11日 上午9:00-下午17:00
Address:
苏州白金汉爵大酒店(苏州市相城大道111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