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671 梁漱溟(1893~1988) 致孟宪光有关台湾回归及中美建交的重要信札
Viewed 154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2670 梁漱溟(1893~1988) 《佛法大意》完整文稿暨致孟宪光重要长信 信笺 一通八页(带信封一枚) 1979年1月25日作 识文:晓阳老弟:前日答一信,计当先此得达,兹更答来信之第二帋。鬼神有无问题,弟尚疑莫能决,凡于事之不晓然者辙存疑,这谨慎态度本来是好的,不可附和流俗以不信鬼神自诩。鬼神是有的,但如基督教之上帝,回教之真主、直宰,人生祸福皆出于宇宙唯一大神者则属迷信耳,兹钞录我近写一文寄弟阅之,余不尽宣。八十七老朽手书。钤印:梁漱溟印(朱) 友人袁虹叟新购录音机,邀我为一次录音。我以“佛法大意”为题,略申我对于佛法的认识。其词如左: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佛法大意。原始佛法即通俗所称为小乘佛教者,其内容总括起来,就是“四谛五蕴”之说。何谓“四谛”?苦、集、灭、道,是为四谛。在佛家看人生,不过是起惑、造业、受苦三句话可以尽之。人们总迷惑在有个自我,便是起惑。实则根本没有一个我,如像人们通常所设想的那样常一主宰的我之存在。于是便联系说到五蕴。何谓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为五蕴。色指身体,受即苦乐等感受,想指留下的记忆;行、识则指生命流行的本身。生命的真相是前后相似相续,非断非常。此时的我与过去的我,刹那变化,早非一事,只不过前后相似相续而已。并不像人们误认为今天的我依还是昨天的我那样,所以说非常(常者常恒)。然而它又是相续下来而不断的。并不像人们误认为一个人死了,便完了的那样。由于人们迷执着自我,便造种种业(善恶都是业)。这便是四谛中的“集”,而人生种种的苦就由此而来:所以集为苦之本。要消灭人生之苦,必得修道。原来古印度社会是宗教盛行的世界,各宗教几乎同以解脱苦恼的人生为宗旨,都讲求修道。修道为寂灭之本。苦、集、灭、道四谛大意就是这样。佛家在古印度属于较后起的宗教。原始佛教的教义有三:(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盘寂静。是曰三法印。世间一切事物流行曾不暂住,便是诸行无常。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亦或称有为法、无为法,浑合言之曰诸法。但不论有为法、无为法,总归是没有我;此即是诸法无我了。世间是生灭不住的,人生是造业受苦,沉沦在生死轮回中的;印度各教派几乎都求超脱生死,归于寂灭为乐之境的;但其他教派总不免认识上有错误,修行上有错误,未能契合真理,妙达出世之境界。唯独佛家能以成就得寂静涅盘。以上粗略叙明原始佛教的大意,以下再谈一谈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在世间人看来应该说是原始佛教十分可惊的一大发展变化,它表现为一大翻案文章。那就是在大乘说:四谛不立,五蕴皆空;有如《般若心经》上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云云。但实则是翻而不翻。大乘佛法正是建立在原始佛法之上的,既不是离开这一基础,却又反过来指点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实践上菩萨不舍众生,不住涅盘,原本是出世间法,却又出而不出,不出而出。我们可以说,若没有大乘佛法,那么,佛法就不圆满。 说至此,回顾来说宗教和人生的关系。原始人群或称初民社会的生活中就萌芽着宗教。那就是人们震恐于大自然界风云雷雨、洪水猛兽,种种灾患侵袭,幻想有神灵降罚或魔鬼作祟,而有许多禁忌和胡乱的崇拜;在今天看来可笑,而在那时正是维系其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不妨说,自远古到今后远远未来的世界,将始终存在着宗教。所谓宗教,就是人类在现世生活中一种超现世乃至反现世的倾向活动。现世和反现世正是矛盾统一,相反相成的。在佛教内有人天乘、小乘、大乘,和种种宗派,恰是包罗万象的。佛法既创始于释迦牟尼,但又随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人情而形成而流布,莫执一而非余。我的话完了。 右录文稿作于一九七八年十月,抄写于七九年元月。八十七老叟梁漱溟。钤印:梁漱溟印(朱) 著录:1.《法音(学术版) 第一辑》P1-2,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1987年。 2.《梁漱溟全集 第7卷》P462-464,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梁漱溟全集》第8卷P15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梁漱溟日记》P35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5.《国学大师谈国学》P261-263,梁启超等著,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 说明:孟宪光上款。孟系梁漱溟在河南村治学院代教时的学生。 此为梁漱溟1979年1月25日所作长信,多达8页,围绕论述佛教、宗教和人生问题而作,系市场所见梁氏论述佛法篇幅最长的书信。 信件双款,花笺,两次钤印,著录于梁漱溟日记、全集、书信集及其他各种文集。 梁漱溟毛笔手录自作《佛法大意》完整文稿,长达7页。《佛法大意》最初发表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法音》1987年第一辑,是梁氏最广为人知的论佛教文章之一。此稿在时间上早于发表定本,在个别字句上略有差别。文稿中,梁漱溟简述佛教自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至大乘佛教的发展史,介绍原始佛教核心的“四谛五蕴之说”及其三大教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展示了佛家眼中的人生和世界观,以及“解脱苦恼的人生”达到“寂静涅盘”的途径。即“在佛家看人生,不过是起惑、造业、受苦三句话可以尽之”“要消灭人生之苦,必得修道”,同时“世间是生灭不住的,人生是造业受苦,沉沦在生死轮回中的”,为“求超脱生死,归于寂灭为乐之境”“ 唯独佛家能以成就得寂静涅盘”。从小乘发展至大乘,则多了一层辩证含义,因大乘提出“四谛不立,五蕴皆空”,在观念和实践上更进了一步,以至将佛法推向圆满。随后,梁氏分析了宗教的由来、未来的发展及“和人生的关系”。梁氏以为宗教“就是人类在现世生活中一种超现世乃至反现世的倾向活动”,起源于对自然现场的幻想等,但这“在那时正是维系其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且将与人类社会始终共存。佛教之为宗教,虽然“创始于释迦牟尼,但又随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人情而形成而流布,莫执一而非余”,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 信件系为孟宪光解惑而作。起首讨论“鬼神有无问题”,梁氏指出“鬼神是有的”“但如基督教之上帝,回教之真主、直宰,人生祸福皆出于宇宙唯一大神者则属迷信耳”。为了更进一步解答孟氏的疑问,梁氏遂将1978年口述的论文《佛法大意》抄呈。 LIANG SHUMING IMPORTANT AUTOGRAPH LETTER SIGNED TO MENG XIANGUANG ABOUT BUDDHISM Eight pages Dated January 25, 1979 Literature (part): 1. Fa Yin, issue no. 1, pp. 1-2, 1987 2. Complet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vol. 7, pp. 462-464,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Note: Dedicated to Meng Xianguang. 26×12cm×8 RMB: 180,000-280,000 作者简介: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笔名寿民,瘦民,广西桂林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任京津支部机关报《民国报》编辑记者。1916年任司法总长秘书。1917年任教北大。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倡导乡村建设运动。抗战时任最高国际参议会参议员。1941年创办《光明报》。是民盟创始人一。建国后历任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五至七届常委。坚持素食七十年。著有《东西文化及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等。
Preview:
8月5日 至 8月7日(周三至周五)
Address:
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 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