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856 12-13世纪 释迦牟尼佛唐卡 棉布矿物胶彩
Viewed 665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50*33cm
西藏 尔是妙德现真身·刹那不起恒沙劫 十三世纪“噶当巴”《释迦说法唐卡》赏析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是西藏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分治时期,整个雪域高原处于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众多的地方割据政权。各自为政的统治精神反映在文化上,便是各自不断地学习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各自重新寻找途径,以造就一个新的文化形式。 公元11世纪,随着佛教在藏地第二次复兴浪潮(后弘期)的到来,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和中原内地的艺术形式纷纷涌入。东北印度帕拉艺术,这种承袭古印度笈多艺术精髓、以典雅华美着称的艺术风格在众多印度入藏弘法的大师推崇下,得到了当时西藏僧俗各界的喜爱和追捧。其艺术风韵在融合了西藏本土审美意趣后,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噶当巴“艺术风格,成为12至13世纪西藏佛教艺术的主流样式,并对其后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古陶在2021年春拍推出的《释迦说法唐卡》十分典型,难能可贵地展现了十分浓厚的“噶当巴“风格绘画艺术风范,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噶当巴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唐卡内容 这幅唐卡主要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及眷属神灵的庄严法相。画面正中,释迦牟尼佛发髻高隆,宝珠顶严,双耳垂肩,面庞方圆丰润,表情严肃庄重中尚带有一丝拈花微笑的神秘。上身躯体劲健修长,身金色着袒胸露右臂红色袈裟,袈裟紧贴肌体富有写实美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掌向上于脐前结禅定印。双足呈金刚跏趺坐,安住于狮子彩色莲花月轮之上。 法座二侧侍立有蓝色的观音菩萨和白色的弥勒菩萨,身体姿态优美,头戴三角形花叶冠,各种珠宝璎珞等做成的耳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臂钏、手钏、脚钏等庄严全身,赤足立于莲花月轮之上。上身裸露,下身着宽大的长裤,质感飘逸,样式富有设计美感,其图案可以从艾旺寺的佛像上看到类似的纹样。 画面上方左右两侧最上一排,绘有正面端坐的五方佛等佛尊;其下绘有诸位菩萨,现侧视盘坐之姿。 法座底部二侧各有一只可爱的白色雪狮子象征“四无畏”,白色表示弃除自身的污垢,象征纯洁,莲花座表示厌离心。 从构图布局上来看,整个图面呈几何棋格状画面。主尊释迦牟尼造像比例较大,佛像和菩萨都按照次序占据相对应的方格内。释迦牟尼左右上角有众多听法菩萨半身像,分别为黄、白、蓝、红、青肤色,错落有致。 从造型来看,人物形象颇有印度帕拉艺术人物造型方直挺硬的风格。人物正侧面居多,下巴宽大突出,双眉和眼形呈弓形。胁侍菩萨头戴三叶冠。释迦牟尼庄严方正。其他尊神、菩萨、护法、度母等服饰轻薄,身体裸露较多,形体修长。仔细观察细节,人物头饰、璎珞、裙摆衣纹等细节绘工精细。 唐卡为主尊式造型构图,主尊头光呈浅黄色马蹄状,背光六挐具外部有彩色花环和橙色暗纹外环;令主尊的画面具有立体递进的层次感。六挐具是: 1、伽噌拏,意为大鹏,表慈悲。 2、布啰挐,意为鲸鱼,上表保护之意。 3、那啰拏,意为龙女,表救度之相。 4、波啰拏,意为童男,表资福之相。 5、福啰拏,意为兽王,一般画成狮子,比喻自在相。 6、救啰拏,意为象王,意为善师。 二、唐卡风格 帕拉风格艺术流行于公元8世纪至12世纪印度佛教中心帕拉王朝,公元10世纪以后,伊斯兰军事势力不断加深对印度的侵入和掠夺,尤其是对佛教僧团的打击和破坏,使得许多印度佛教大师翻越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弘法。这些高僧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将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传播至西藏,并被西藏僧俗奉为圭臬,西藏噶当派的建立者阿底峡将该风格的绘画图式引入西藏,只有此时期的佛像、唐卡、法器才能真正称为“噶当巴”,因为此时西藏上路弘法完全由噶当派所主导。现今能看到最早的“噶当巴“艺术风格的壁画有三个,其一是拉萨墨竹工卡遗存的尼玛拉康早期壁画;其二是山南扎囊县扎塘寺11世纪晚期壁画;其三是日喀则地区夏鲁寺13世纪壁画。我们在这张唐卡法座二侧侍立的的胁侍菩萨装束上面可以看到明显的扎塘寺风格。 此幅唐卡不论构图布局、人物造型,还是背景饰物的描绘,都明显吸收了东北印度帕拉风格的艺术精华。唐卡布局呈现棋格型构图形式,主尊体量巨大,且占据画面中心,其他附属神灵及供养众均匀分布于主尊周围,仿若被安置于棋格之中。此种平面布局堪称早期唐卡的标准样式,直到15世纪下半叶西藏本土艺术形成后,才逐渐由青绿山水为背景的自然写实构图所取代。 画面上方第二排侧视盘坐的菩萨众和供养僧众,腿部相互叠压,突出了人物的空间关系。此种人物排布形式源自于古印度绘画,在印度阿旃陀石窟上就有所见,敦煌出土的吐蕃时期帛画、11世纪扎塘寺壁画等这些彰显出古印度艺术风韵的绘画作品中也能看到。13世纪以后,以尼藏风格为主的西藏绘画艺术中渐渐摒弃此种人物排布形式,转而以更为平面化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主尊及胁侍菩萨呈现弓形的额头、修长挺拔的身躯、劲健内敛的肌体无疑都来自帕拉艺术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三角形的冠叶造型和极为短小的裙裤也在帕拉艺术作品中屡屡出现,尤其是上述侧视盘坐菩萨众的腿部姿态,是古印度造像艺术对人体结构的精准解析和完美呈现。 主尊及胁侍菩萨背后马蹄形的头光样式流行于12至13世纪“噶当巴“风格绘画上,13世纪以后接近圆形的头光成为更受欢迎的样式。主尊身下莲座的莲瓣样式简朴素洁,外形近乎方形,色彩错落分布,这种描绘手法在12至13世纪此类风格唐卡绘画上极为常见。方形台座的横杆及边缘部位饰有各类宝石、人物钏镯等饰物有着水滴状的造型、遍布拏具背光精美繁复的卷草纹饰,堪称是”噶当巴“风格艺术的典型特征。 其后随着13世纪初,古印度佛教圣地超严寺被伊斯兰军队摧毁,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基本消亡,帕拉艺术丧失了创作来源,西藏佛教艺术无法再以帕拉艺术风格作品为蓝本进行创作,尼泊尔艺术这种同样承袭自古印度笈多艺术的同源艺术风格就逐渐占据了主流。同时,西藏佛教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播,佛教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教派教理教义以及西藏本民族意趣的影响,从而走上了本土化的艺术创作道路。因此,产生了尼藏艺术风格,这是以帕拉艺术风格为主、融入了尼泊尔艺术特征及西藏民族审美的地域特点极为鲜明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风格形成是多种艺术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噶当巴“之后西藏艺术的主流风格。 整幅唐卡色彩沉稳庄重,造型质朴古拙,是一幅13世纪“噶当巴“风格释迦牟尼佛唐卡,出自西藏南部,具有诸多印度艺术元素,特别是法座二侧侍立的菩萨站姿及装束,笔触朴拙,精神内蕴丰富,是一幅甚值珍藏的,代表着西藏唐卡艺术早期画风的唐卡精品。
Preview:
2021年6月4日-5日 上午9:30-晚上9:00
Address:
北京亚洲大酒店(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西街8号)
Start time: Postpone auction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