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254 王世襄(1914~2009) 1984年作 中国木刻画之历史和印刷过程 册页 水...
Viewed 223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尺寸不一
著录:《中国近现代名人文献手迹珍品》P35。款识:王世襄,八四年六月廿日。释文:中国木刻画之历史和印刷过程。中国木刻画的起源很早,当纪元八六八年(即咸通九年)王玠刻的金刚经扉画已很纯熟,在敦煌出的唐五代雕版佛像神态线条,已具有独特的风格。十二世纪时,木刻画应用更广,由宗教发展到应用科学和考古学。证类本草,营造法式。《宣和博古图》、《三礼图》都有精美的插图。到了十三世纪(即元代)时通俗书刊小说几乎都有精美的插图。附入,到了十六十七世纪,明代小说戏曲插图更多,这时刻工技术日益进步,最著名的刊工有(徽州派)和(建阳派),徽州派有黄汪两姓,刊工创作木刻画独步一时,其中有黄鏻、黄应泰刻《程氏墨苑》黄应瑞刻《女范篇》和《杂剧》,黄应光刻《琵琶记》、《元曲选》、黄一楷刻《北西厢》,黄一彬刻的《青楼韵语》、《西厢舞剧》,黄应组刻的《坐隐图》、《人镜阳秋》都已达到木刻画的相当高峰。至如汪忠信刻《海内奇观》,汪文宦刻《仙神奇踪》,汪士珩刻《唐诗画谱》,作风与技术都与诸黄极相类,这时又有《水浒传》、《金瓶梅》、《吴骚合编》插图,刻工名字不传,而精丽有过之者,所刻画稿,也都是当时名家的创作。如丁云鹏画的《列女传》、《程氏墨苑》,陈志莲画的《博古》,叶子和《水浒》,叶子萧尺木画《离骚》和《太平山水图》,画家与刊工合作,因而相得益彰。十七世纪的后半期,有徽派的鲍承勋为当时刊工名手,北京的木刻家也有独到的成就,刻版中《联贡图》、《万寿盛典图》规模极为弘伟。自此以后日就消沉,直到清末北京的木刻才开始了新的气象。彩色套印术的兴起也很早,一三四零年(即元至六年)中兴路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经注灵芝图,都是用朱墨两色套印。十六世纪末叶吴兴凌蒙初闵齐伋两家刻书,几乎全是朱墨或无色套印的,在这时以前已有像《花史》那样的以一块木板涂上几种颜色,而印刷成彩色画的,徽派刻工黄鏻等所刻的《程氏墨苑》第一次印本,即是用一块木板上涂几种颜色而成的,不久发明了分色分版的彩色木刻,将彩色木刻提高到前未有的程度。明末,胡正言字曰从,应用了当时流行的饾版拱花二法编印十竹斋画谱和笺谱,工致妍丽,更为精美的进步,胡正言原籍徽州,寄寓南京,在一六二七年(明天启七年)编刻十竹斋画谱八种,全是用饾版来变现画中各种颜色的深浅浓淡,一六四四年(即崇祯十七年)续刻十竹斋笺谱四卷,兼用饾版拱花二法,拱版与现在的凸板相似。清初李笠翁等刻芥子园画谱,就是沿用了饾版彩色套印,从此一变木刻插图而为画家临摹绘画的课本了,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木刻画又渐盛起来,由彩色精印的信笺集成巨帙的笺谱,民国时期鲁迅、郑振铎曾合编北京笺谱,结集这一时期的彩色木刻的精华,一九三四年郑振铎又委托北京荣宝斋翻刻十竹斋笺谱,沿用胡曰从的遗法,比之原本更无逊色,最近荣宝斋的饾板彩印,比诸从前尤为进步,所有分色分版,益复工纲刻印诗笺谱之外又印彩色年画,由信笺扩展为小幅名画,再扩展为大幅的历史名画,印本与原本都在一起,几乎不易分辨出哪个是印的哪个是画的了。制作的程序是先审查稿,按其颜色的种类深浅干湿浓淡的不同逐步分开勾描,一幅图画有时需要分到七八十块板,然后将勾描的稿子分别沾于木板上付刻,刷印时先将印的纸压定,不使稍有移动,按照面彩色的部位装置木版的地位,即行刷色压印,一种颜色印毕,再另更换一版,以至于印成全幅。这种木刻彩印的特点,完全是用水彩印最合于中国的水彩画。而且甲色与乙色。不致互相侵盖并且颜色能够深入纸膏可以持久不致退色的。
Preview:
2021年11月30日-12月1日 9:30-19:00
Address:
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1 号)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