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91 关良(1900~1986) 海伦 布面 油画
Viewed 209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46×37cm
签名:关良
1.本拍品由画家家属提供。2.关良1957年访德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德国风景”作品,在德期间关良受益良多,当地充满异域风情的风景令他留恋不止,情之所至曾进行多次创作。此幅《海伦》甚得关良所喜,后赠予女儿,由画家家属珍藏至今,弥足珍贵。关 良 1900年生于广东番禹。1917年随兄东渡日本,先后入川端研究所师从画家藤岛武二,转入“太平洋画会”师从中村不折先生学习美术。1923年毕业于东京太平洋美术学院。归国后,相继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学校、广州美术学校、重庆国立艺专等。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美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1957年与李可染一起赴德国友好访问,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文革”后在上海举办“关良回顾展”。1981年关良在香港办展,并且在港中大做讲演。1984年3月,关良应黄青新的邀请,赴美国纽约考察和访问,并在黄青新家中居住。访美期间,关良在纽约举办了艺术生涯中最后一个个展。自成一格,笔墨生趣因了关良的画,使我怀想起他的人,他的为人也正和他的画一样的纯粹,潇洒,一个像画家的画家,一个可爱的沉默的男子。——倪贻德艺术有种超越时间的魅力,有些艺术家能够被写入历史就是因为,他们的理念和作品,可能并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所欣赏,但却能在数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历久弥新,让人望其项背。有些卓越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比同时代绝大部分人超前,也因而,人们对他的理解和接受乃至欣赏都迟到了几十年。西方有梵高、马蒂斯等人,中国的关良可视为这方面的典范,他的画作看似稚拙,却颜色清雅造型不走寻常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带有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他的油画受现代派影响,不仅在技法形式上,主要还是在理论和观念上的。他说:“我们若是认识了现代绘画的理论与现代精神的话,那时是绝对不会误解现代艺术,毒骂现代艺术的。一个画家是要有充分的教养的,尤其是在现在来说,不然他是一个工匠。”承蒙关良家属的长久支持和信任,2021西泠秋拍再次将“良公自珍”这一大师专题奉上,以飨藏家。本专题精彩呈献良公油画、彩墨作品数幅,内有著名的“德国风景”系列油画作品、独具风貌彩墨戏剧人物画和花卉静物彩墨丰富动人之作等,以及一件瓷画。下面就请各位,随我们一同“走进”关良的艺术世界,领略其笔下的万千稚美。1957年,我国文化部为中德文化交流签订协定,特派李可染、关良等作为代表团成员远赴东德访问,在东柏林举办个人画展,莱比锡“伊姆茵采尔”出版公司为他出版画册。在德期间,关良深受当地充满西方风情的风景所感染,创作了一系列的德国风景作品,并始终由自家珍藏。此前“高妙传神”专题所呈现的两张油画亦为此系列的作品,首现拍场便受到了众多藏家的偏爱和竞购。之前的两幅德国系列作品都是横构图,近水远山的景色,这幅《海伦》有些不同,一条极具欧洲风情的小街巷成对角线延伸上去,围绕它所展开的近景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虚实相生。加粗的轮廓线、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将近景那种生活化和画家内心的愉悦感宣泄出来,远处的教堂矗立在山间,更加凸显出画作浓郁的现代艺术气息。德国之行,对于关良的艺术人生来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艺术代表中国赢得了欧洲人民的赞赏和喜爱,他也得以近距离呼吸到现代艺术的气息,畅游神往。将这种愉悦带给自己的家人,未尝不是最好的礼物。“生活有趣,艺术就有趣;生活多彩,艺术也多彩。”是关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景致在画家笔下多有创作,可见关良对这一街景的偏爱和对其构图和色彩搭配的自信。而出现在2021西泠秋拍上的这张油画作品,却有它独特之处,这是当年关良最为喜爱的一幅作品,并在家中悬挂多年弥足珍贵。17岁时关良随家兄东渡日本留学,要去学他想学的“一无用处”的绘画艺术而不是当时热门的化学专业。父亲理解他,对此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亲,所以关良也成为了这样的父亲,而关良给予儿女最好的爱,也正是这种不干预和艺术的熏陶吧,一如眼前这一幅幅留给儿女们的画作。关良属于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和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一起,并称“中国早期油画四大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在中国油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他的油画作品存世不多,故更显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紧缺,薪金微薄,关良难以买到油画颜料与画布,遂拿起毛笔与宣纸,用简单的工具作画,探寻新的艺术道路。但他对于油画的感情,可想而知。建国后的年岁里,关良恢复了油画作品的创作,这些见证了他油画创作新生的作品,又是历经劫难得以保存的珍贵画作,也数量不多,且距今已有一甲子之余。关良跟戏曲的渊源已久,小时候全家人迁往南京,就住在“两广会馆”的东厢房,“在这所会馆西部的一个小小的舞台,就成了我家的紧邻”。从小就有浓重戏“瘾”的关良,注定了他一生看京剧、玩京剧、画京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任教之余常欣赏京剧艺术,偏爱画戏剧人物,并拜师学戏,增加戏剧人物画创作的生活积累。倪贻德记起,二十年代中期关良曾对他说过,“谭鑫培的戏,和搴尚的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所取的艺术方式完全不同,而所以成为佳妙的原则是相同的”
关良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跨媒介取材的艺术创作认知。因为从小就开始看戏,所以关良对于《西游记》的人物和经典唱段并不陌生,历尽人生酸甜苦辣之后,关良对于孙悟空的率真和敢作敢为更是有说不清的喜爱和钦佩,所以不难看出,他对于西游记人物及相关故事场景的创作是情有独钟。原著中这一章节对美猴王的描写是:“头戴紫金冠,身穿赭红袍。”这红袍加身,虽然只是一个小小弼马温,却可视为悟空进入神仙界任职之始。这抢眼的大面积红色,彰显出画家经过十年文革,内心的欣喜和欢腾之势,象征着艺术可以重新立于中国大地之上,焕发无限生机。1976年动荡结束,四害清除,中国的历史在这里转折,迈进了新的时代。良公再执画笔的时候,笔下的戏曲人物就像插上翅膀声张正义的代表一般,棒打一切“牛鬼蛇神”,棒打那些压制了人们长达十年之久,作威作福的“权威”和历史妖孽,酣畅淋漓。为表心中快意,良公画了不少《三打白骨精》这场戏,但眼前这幅绝对是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竖长的构图上,孙悟空把白骨精打翻在空中,那一双雌雄双剑已经掉了一只去,可见已无还手之力,画面左下角的三个小鬼惊恐不已,夺路逃命去,但正义不会缺席,他们哪里逃得出良公的画面,又哪里逃得过人民的公审。良公曾说过:“古人画马,能忘心于马,即无见马之累,成象已俱,寓之胸中,兴来则信笔一挥,腾骧而至,尽入我缣帛中也。画戏亦然,意不在于画,则得于画也。” “所以这小小的舞台(两广会馆的戏台)不仅在我以后的艺术生涯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我的处世为人也起了潜在的影响。”粉墨戏画中国戏曲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关良正是深谙其道,画出了“得意忘形”的水墨戏曲人物。这是关良最具代表性的绘画,兼具点睛之妙,风神独韵。可以说,他是用一生对戏曲和绘画的热爱,铸就了个人名片似的“戏曲人物画”。倪贻德在回忆跟关良的文章中写道“他的艺术不仅仅是持着一点天才,而且是经过一番苦心研究的,他对于艺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大约他在留东的时候,也正像研究京剧一般的热情在研究洋画吧。”想必,不仅是在留东的时候,关良一生,很多时候都在研究戏曲和绘画,才可“信手便来”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人物”。在《关良回忆录》中,良公对于小时候跟父亲去看戏有一段回忆,写得动人极了。“可我的父亲真疼我,他知道我这个‘小戏迷’没有看戏比啥都难过。因此他有时就瞒着母亲把我带去看戏。这可真是‘塞翁失马’反是福,我跟了了父亲去看戏可舒服得多了。……遇到戏中有看不懂、听不清的地方,随时可以问父亲,他对我的啰嗦纠缠,从来不会厌烦和生气。相反,有时候我不去打扰他,他自己会来给我提问,讲戏。……”这样的场景描绘,让我眼前浮现出老年关良带儿子看戏时的场景。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良公总是用最精炼、最质朴的线条创造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感,让你眼前的戏曲人物动起来,颇有文学功力。这点与他对传统戏剧的总结非常契合“……道具、布景很少,有的完全靠演员的演技和优美的舞蹈动作引起观众的想象。”关良这样说画戏:“眼磨亮了,把角色、演员两层心灵都读透,由通而化,水到渠成”。在关良一次画展上,画家李苦禅曾带着一批学生去参观,许多学生提出关良老师为什么不把人物画得标准些,苦禅先生说:“良公的画法叫得意忘形。”李苦禅所谓的“得意忘形”指的是“绘画之形象”,而不是“形象之绘画”。在关良的作品中,其调和中西的努力和探索是无处不在的,正如关氏曾提醒观者:或许他的画看起来“彩墨多孱杂不清,水份常溢于形外,疑似‘信手涂鸦’,实乃‘惨淡经营’”。就是这种“不经意”中的诙谐与和谐,恰好正是关氏作品妙趣横生、百看不厌的魅力所在。《李太白醉写蛮书图》也是良公晚年喜爱的一个创作主题,他在《关良回忆录》中写道:“……尚得‘太白’之真情,极现‘醉酒’之傲态,……思情画意,我自己也想在李太白前多喝几杯,一助酒兴,二助画兴……”其他人物画有人曾说:“近现代画家有三座大山,一座是齐白石的花鸟,一座是黄宾虹的山水,一座是关良的人物。”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良为了丰富创作素材和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开阔了起来:“我想只是从古画中去发掘还是不够,更应从多方面的,例如石刻、佛像、书法,以及民间艺术方面去研究,这样下去或者在我们的画面上可以有点新的发现吧。”上图是人生感悟,了然如图。下图歌颂了工人阶级,突显新时期中国女性的“半边天”地位,这算是他少量沾染时代气息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却也充满着戏曲人物般的设计和趣味。在这幅作品中出现了一个印文为“南亭”的钤印。“南亭”是广东番禺的一个村,被称为“千年渡口”,这里是关良的故乡,至今村中还保留了关良故居,现在建有包含广州美术学院在内的广州大学城。关良晚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些作品上多见“番禺”和“南亭”的钤印,可见良公的思乡之情。关家当年是村中望族,他的哥哥关德寅早年留学日本,在日本做过小学教员,回乡后在祠堂里创办了南亭小学,至今祠堂里还有他的画像。据村里老人说,当年日本兵扫荡到南亭时,带队的小队长在关德寅先生家看到照片,认出是自己的老师,就带兵退出村子,南亭从而躲过一劫。关良的学生,抗战时期留学日本学习西洋画的黑沙骆(李骆公,1917-1992)曾经对老师有一段评价:“他老人家有‘瞒天过海’的雄心,想让不懂戏和水墨画的人,甚至只重写实现实主义的人,都被画面打动甚至震撼;让只能接受一种审美方式的观者,悄悄地不全自觉地领略被先生对立和谐地写入画中的其他审美观。他让在画上观剧者爱上水墨淡彩的挥洒与潜在的现代感;让水墨画激赏者接受京剧与西方现代审美意识;让观念很洋的现代派人士获得共鸣的同时,接纳了京剧和水墨中的东方自然观,写意传神的洗练与深沉。……他用不可分割的方式‘批发’给大众,三类观众都成了关老师的知音。在中国艺术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包容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他用实践一声不响地走到世界艺术的最前列,可与二十世纪任何国家、任何大师平等对话。”一个爱艺术爱祖国爱戏曲爱家人的良公,通过他的画他的话以及旁人的话,形象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Preview:
2022.1.19 - 1.21(周三至周五)
Address: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