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626 范勃 FAN BO (b.1966) 木言三章之三 2012 布面油画
Viewed 14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60 × 50 cm
签名:FanBo12 范勃曾在他“花开花落”、“园子”系列之中,自觉避开了对宏大历史、现实场景的正面书写,代之以个人化视角表现社会内部的人性景观及鲜明的精神面貌,将绘画视为个人精神世界的再现,《花开花落之十》即是这一阶段里经典的一作。
画中低头思索的老者是“李正天”,时代的先锋、广美的老学者。范勃曾对这一形象有过多次精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超群的油画素养,也折射出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大师对他的影响。艺术家落笔轻松恣意,用色既奔放又不失严谨,以至于五彩之色不显“目盲”,更见其对颜色的高度控制能力。头部所用到的色彩与天空多变的云彩遥相呼应,似乎是对人物命运多舛的整体预示,又或许是通过外景的焦灼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思绪。不仅如此,树、石、人三个清晰聚焦的形象元素,与天空、地平线、地面三个晃动模糊的空间元素,在画面之中相互照应,似乎就是在变化时态下对一瞬间的捕捉,借以表达他的情绪、知觉与思考。而这些或许如查常平所说的“他在由个人、社会、历史组成的人文世界中,描绘现代人当下的异化生命情感,提醒艺术爱者关注个人病态的意识生命、社会疏离的精神生命、历史凝滞的文化生命。”
范勃创作中的李正天的形象也是一种线索:李正天曾与陈一阳、王希哲三人以“李一哲”的名义在改革开放前发表了对个人、群体思考的文章,曾被整个社会高度关注。这份来自“学生”身份的思考,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高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也不失为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李正天”出现在范勃的作品并不奇怪,“他”自己就有着独特的意象符号,或许他代表了在时代之中的独立思考,代表了一种探真的精神,代表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致良知”。而此刻,他以一个非理想化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或许也是一种“落幕”。只是对于范勃而言,笔下的“他”或许在某个程度已经脱离他的“身份”。如爱德华曾说:“范勃的油画比我所引述的19世纪沙龙艺术家的作品更加隐晦”,这点不仅是因为东方文化之于他们而言有壁垒,更因为东方文化长期具有的、高度内敛的表达文化所造成。
范勃的艺术创作的历程转变与他在教学上的跨学科探索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导致了范勃丰富而多元的创作面貌,另一方面说明,他每一系列就像是他对某一主题探索成果的直接呈现。范勃的“木言”是在“花开花落”、“园子”之后的又一系列,可以反映出范勃对前一系列展现的、对人物与符号研究的进一步探索。
空旷天地之间仅剩枝干的树木,以百种形态展露在观众前面。在黑色的勾勒下,每棵树都展现出不一样的节奏感,但这种节奏感实际并不来源于“树”,反而更像是人体的舞动。或许,范勃正是以这种方式去表达出在这复杂环境之中的迷失与不确定,这一株株随风摇曳的树仿佛就代表着这一代的人。
在这个系列之中,范勃消解了过往以“人”的形象去表现社群的方式,以更含蓄的手法去描述这一切“不可说”的整体。随着人物的退场,转向关注气氛的整体刻画,以及对创作手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凝视。“树”在中国美学中的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从南唐时期的“栖梧菀柳”到南宋的“马拖枝”到倪瓒的树之风骨等等,树的形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之中再度高度精炼和简化,最后直至高度个人化的过程。在“木言”系列之中,或许艺术家力求通过油画媒材展现水墨的飞逸和遒劲,借此重现古代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之中流露出的空寒情调。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以灵动而又有力的线条和黑白灰的调子,转换了传统水墨的色感与精神品格,重启了与传统对话的多样可能。
Preview:
2022年9月21日-22日
Address:
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L1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