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3562 舍身问偈图 镜心 设色绢本
Viewed 89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32.8×63.2cm
8-9世纪 1盒般若故事千年再现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艺术,佛教东传,所历时代之久远,地域之广阔,其中不同时期佛教与信仰的演变形成了各个时代所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的图像和图式,这些是各个时期佛教所遵循的特定仪轨,由不同的时代作出相应的艺术风格的改变,这使得佛教美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以致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魏和唐代佛像风格之时代差异,其艺术风格的变化向人们无声的诉说着它们来自的那个遥远的时代。《大般涅经》【弥勒佛真传】中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寂灭灭己,寂灭为乐"这句偈上句道破世间本质,下句为出世间法,出自大涅经。此偈是佛教的本质,看破与修行,并得到无我的快乐。佛为偈舍身得大精进,故而早弥勒而成佛。吾今以"地藏地藏/佛之无相,如如之境/人人皆藏"而开悟一切众生,开启未来佛生灭涯。由此演变出了中国佛教中古时期流行的本生故事图。婆罗门闻偈舍身本生《施身闻偈本生》内容据《大般涅经·圣行品》,又名:闻偈舍身图,讲述了古印度有一个婆罗门, 信奉大乘佛教,独自住在雪山修行,听不到大乘佛经。帝释天为了考验这个婆罗门有没有真心修道成佛的意志,化成一个面目狰狞的罗刹,来到距婆罗门不远的地方,以清新悦耳的声音,唱了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也就是过去佛祖所说的颂词:“世上的一切都不是永存的,有生必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天理法门。”婆罗门听到这半句颂词,心情激动,欢喜无量。急忙起座出门,向四周环视,只见-一个罗刹来到他面前说:“ 刚才那半句颂词是我随意唱的,”婆罗门听后说:“ 我愿听大师唱完颂词。”罗刹说:“我现在饥饿难忍,只有吃人暖肉,喝人热血,才能为你唱佛法颂词。婆罗门听后说:“为聆听佛法,我愿把自己的施舍给你。”随即给罗刹鬼敷设了一个临时法座,罗刹为其说后半偈“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意思为:“一个人若能从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可以达到永恒快乐的涅盘。”婆罗门听罢颂词,深悟佛性,如醍醐灌顶,欣喜万分地爬到一颗大树上,投身下地,纵身从大树跳下,。供罗刹啖食。这时罗刹恢复了帝释天神的原形,伸出双手,从空中接住了婆罗门,平安地将他放到地上,并对婆罗门说:“你是真心修道求法,将来一定能成佛,普渡众生。帝释天说罢,忽然不见了。现在保存在敦煌莫高窟以及克孜尔石窟和小南海中窟壁画中有4铺闻偈献身本生故事图:一,西魏285窟南壁西侧,有7个画面(可见2方榜题痕迹):1、天宫。下方右侧画一圆拱龛,当表示天宫,内坐一人,交脚坐,双手在胸前,持物不明,着天衣(类似菩萨装),戴宝冠,无头光,表示帝释天生活在天上宫殿。2、修禅。下方左侧画一草庵,看不出是否有人物形像,表示婆罗门在草庵禅修。3、说偈。下方中央即草庵外站着一人,穿天衣,似无头光,双手在胸前,手势不明,前方有一榜题,漫漶,表示帝释天说半偈。4、攀树。一人裸上身,穿兜鼻裤,双手抱着一棵大树,婆罗门决定施身。5、投身。一人裸上身,双手合十,从树顶上跳下,婆罗门施身。6、承接。一人站在树下,穿天衣,有头光,举上手,作承接状,前方与攀树之间有一方榜题,帝释天承接婆罗门。7、落地。一人裸体,穿兜鼻裤,从空中飞至帝释天脚跟前,婆罗门平安落地。大致呈顺时针方向展开,一人一画面。8世纪佛画珍品舍身闻偈图整个画面紧紧围绕情节⑤展开,达到整个故事的高潮。三个情节中人物动态的连贯性及情节⑥中人物完美的弧线将这几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形的构图(图8)。圆形具有强烈的动感,恰好符合这几部分故事情节对动态的表述要求,同时也象征故事情节及人物结局的圆满。而位于中间双手张开指向天空的帝释天承接婆罗门形成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稳定性代表了对佛法的坚定。二,隋代302窟,隋 | 莫高窟302窟 主室(后室) 窟顶,位于人字披东披南起第三幅,只有两个人物:婆罗门跳下,帝释天伸手接。三,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画面四,小南海中窟正壁右侧施身闻偈画面。此本生宣传佛法至上、轮回转世等佛教基本思想,因此为佛教徒所深爱,并在佛教艺术中流传,在克孜尔石窟、小南海石窟、日本法隆寺玉虫厨子等早期画面中都有遗存。约公元10世纪左右,此类经变画消失在佛教绘画的主题之中,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8窟画一人倾身、一人托举状,学者认为即此故事,。小南海中窟(550-555年建)的该故事与285窟的表现形式类似:1、一人山中禅修,前面立一人。2、两人坐姿,中间是榜题:“生灭灭已,寂灭为乐。”3、一人立于树下,表示攀树或处处书写偈语。4、一人在托举坠落的婆罗门。杜尚在谈论艺术时常常说有趣这个词。艺术这个从梵文发展而来,我们看到来源于佛法当中的故事所讲的情节,在古代艺术家的想象中进行了完美的加工,使之完美的表现佛法的教义,又能给人一美的体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看体验 即体验者同时赋予这些作品的创造性。前边四幅均是国内早期的画面留存,我们在邻国日本的法隆寺也找到了极为接近的同时期的画面构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建于公元607年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宫殿式佛龛的“玉虫厨子”时代为飞鸟前期(7世纪中叶)唐代出土陶形建筑歇山形屋顶形制与法隆寺金堂建筑对比法龙寺金堂须弥座左侧,绘有“舍身饲虎图”代表法隆寺金堂内残留公元七世纪壁画了释迦成佛前,为救度众生和为求法不惜身命的善举。从画面构图中可以看到与本件拍品从构图,画法,设色上都极为相似,此件为日本国宝,号称为日本传世最古老之画作。画面竹子罗列形式与唐代双犀镜中排列类似与莫高窟第9窟中竹林画法对比图中罗刹鸱吻头部与唐代三彩鸱吻头部造型类似《闻偈舍身图》中罗刹之形象唐代吴道子鬼伯图石刻中罗刹形象(碑拓)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敦煌莫高窟出土唐代《降魔成道图》罗刹形象画面中仙山树木点皴画法与唐代飞仙山岳纹菱花镜中山石树木的画法莫高窟276窟中山石树木的画法莫高窟468窟树木点皴画法画面中摩尼宝珠的样式与陕西慈善寺第2窟唐代主像左手所持摩尼宝珠形制画面中婆罗门之线条构图与莫高窟第94窟飞天画面中帝释天坦露上身,宝冠两册头巾随风上扬与敦煌莫高窟280窟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风格。唐代盛行的红黑色进行渲染,这种色彩的搭配在唐代比较的流行,我们经常在唐代墓葬壁画中见到这种经典的审美搭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绢画菩萨像中做绢质地放大对比,可见唐代同样细密的编织技法。我们可以看到整幅画面完整,构图严谨,布局巧妙,线条言简意赅,气韵飞动,意境深邃。传递出佛法的智慧与寓意,整体气氛和色彩十分协调,摩尼宝珠如散花飞下,山上树木随风摇曳,帝释天飘带飞升,衣裙飘曳,头有背光,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再现华美盛世。流云飘掠,风颤动,将画面装点得五彩缤纷,气氛祥和。勾线流畅,色彩协调,画面有动有静,有张有驰,极富浪漫色彩。整个画面构图严谨,作宏伟,精工彩绘,雄浑舒展,娟秀飘逸,展现出大致为8-9世纪时期佛法教义中富丽堂皇的经变画画面,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早期佛教绘画珍品。
Preview:
2021年11月30日-12月1日 9:30-19:00
Address:
北京富力万丽酒店(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1 号)C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