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51 1943年作 奔马图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5281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00.5×65cm
著录:|1.图33(香港市政局主办)。|2.图18。|3.1996年百利好集团公司发行珍藏电话卡。 款识:|癸未冬悲鸿。|钤印:「悲鸿之画」 |展览:|1.1995年香港艺术馆|2.1996年新加坡美术馆|3.1996年大英博物馆、科隆东亚美术馆|4.香港爱丁大会堂七楼展览厅,1990年11月13-16日及11月25-30日||隋唐以降,画马名家层出不穷,唐有曹霸、韩干之雍容华贵;宋有李公麟之典雅飘逸;元有赵孟俯之形神兼备。虽风格迥异,却一脉相承,诸家画马皆名震当朝。至清代西洋画师郎世宁,画马以形取胜,而神韵不足。自近代徐悲鸿大师画奔马面世,其笔下骏马骨骼神态皆描绘淋漓,却超脱了历代画家的典型范式,以全新的审美驰誉世界,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画马之所以能前无古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与他的勤奋与思想息息相关。徐悲鸿天赋异禀,早年在传统书画上即有深厚基础。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后来又对西洋绘画深入研习,于是在绘画创作上有了「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之主张,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故悲鸿先生笔下骏马,活力充沛,雄强彪悍,骏瘦劲健,驰骋四野,无疆不羁,栩栩如生,使观者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力。|一九三九年之一九四三年间,徐悲鸿四处奔走,为抗日赈灾筹款,或举办画展,或卖画募捐,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的佳作。此幅作于一九四三年,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史记中曾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等。汗血宝马通常体型饱满、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 徐悲鸿的这幅奔马,正是典型的汗血宝马的造型,亦取马到成功之意。在其创作的诸多骏马图中,枣红马实属罕见,贵为稀物。画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既有如利锥划沙般的沉雄劲健,又有行云流水般畅达。如此坚卓清爽的线描,得益于悲鸿先生临写魏碑的多年功夫,其粗细、浓淡、干湿,都紧随马的骨骼转折、皮毛肥厚而巧妙变化。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淡彩施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徐悲鸿先生赞叹马的伟岸、骄健和忠厚勇敢的性格,于是借马寄托自己深刻的理想与憧憬,和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此幅的画面特殊性还在于对骏马动态的合理把握,这源于徐悲鸿对西方绘画中解剖、透视原理的运用。徐悲鸿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早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期间就常去马场画速写,并精研马的解剖,积稿盈千。一九四〇年,徐悲鸿赴印度讲学,时值城邦制小国的君主盛行养马,但稍有年长的马就在集市上售卖。于是徐悲鸿便有机会亲近、甚至买下品种极佳的良驹,在马背上游历异国漠漠的荒野。本幅马正对观者,从远处疾驰而来,画家不惜舍弃背景,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骏马形象,极富视觉震撼力。这样的构图鲜有画者尝试,盖因正面难以准确描绘其神情体态。而徐悲鸿因为之前这些经历,为他创作各种角度的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奔马的鼻翼翕动、耳尖竖起及尾鬃飘洒,恰到好处地将画面置于一种审美的动静平衡中。徐悲鸿自已曾说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从而先生能够「成马在胸」,游刃有余地去补捉瞬间即逝的动态神情,得心应手地采用前人不敢涉猎的绘画方法,创作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
Preview:
2016年4月2日-2016年4月5日 10:00-20:00
Address:
香港君悦酒店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