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620 清乾隆 缂丝“大吉”葫芦形挂屏
Viewed 57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91×54cm
|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织业中最为复杂、最富有观赏性的一种丝织品。其编织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刺绣和织锦,而是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以专用的织机——缂丝机,在装好的经线间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而成,其经彩纬显形成花纹边界,呈正背双面完整展现,且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是我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在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故世间亦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之说。|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传世有汉魏之遗。在唐代,缂丝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北宋靖康以后,缂丝在南都临安(现杭州)地区渐趋流行,并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发展生产,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明代早期,朝廷力倡节俭,缂丝产量甚少。宣德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由于皇室的偏爱,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控制,缂丝也成为了一种皇权的象征。典型的如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清代,缂丝中心仍在苏州和南京,规模较明代进一步扩大。尤其在清早期,供奉于朝廷的各种缂丝制品不论形式、工艺、数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些缂丝产品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围、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香袋、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外,还有大量以书画、诗文和佛像等为内容的欣赏品。其中尤以乾隆朝最多。|此件百蝠葫芦形“大吉”缂丝挂屏以农家常见葫芦为基本造型,胸腹二处开光以祥云为地精织“大”“吉”楷书二字,周缘精制百样小葫芦及飞舞的蝙蝠,葫芦瓜蔓瓜叶相互缠绕,造型多变,在深蓝色的背景相衬下,显得庄重而富有生机,其造型精巧别致,画面色泽清淡秀雅,缂丝工艺精湛细谨,宫廷气息浓郁,具有清代中期宫廷精制典型风格,为清中期缂丝上品。|在我国明清时期,葫芦之寓意颇为深远。其一以谐音而表“福禄”之意,意取生活富足丰殷充裕之意。其二因葫芦多籽而取家族子嗣众多、人丁兴旺之意。且瓜蔓相互缠绕,形似无尽,则取福禄无边没有穷尽之意。而蝙蝠则以谐音尽取“多福”之意,寓意吉祥美好,表达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近几年,葫芦形缂丝挂屏一直深受收藏市场热捧,其身影在许多拍场上均有惊艳表现。如在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2010春季拍卖会上,二件“清乾隆 缂丝山水人物葫芦挂屏”估价就有220-280万元;在上海道明拍卖有限公司2012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紫檀框缂丝“大吉”挂屏估价就有 180-220万元;而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1年的春季拍卖会上,一对清康熙“紫檀百宝嵌框缂丝龙舟竞渡葫芦挂屏”则估价200-300万元,可见缂丝在收藏市场上很是炙热。|同类品见刊于《国立故宫博物院-缂丝》八十一例之“清乾隆缂丝岁朝图”。||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织绣书画》 P237
Preview:
2018年6月16日-22日 上午10:00-下午10:00
Address:
北京市朝阳区工体北路甲6号中宇大厦7层705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