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46 蒋兆和(1904~1986) 给爷爷读报 镜心 设色纸本
Viewed 181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96×83.5cm
目前已知出版:1.《红领巾·第20期》封面,1953年。2.《给爷爷读报》,1954年。印刷3万张宣传品。3. 1955年年历。4.《美术小学五年级》,印刷126万册。5.《蒋兆和作品选》P15,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年。6.《蒋兆和画选》第7彩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7.《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P106,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8.《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P133,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9. 《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作品集》P91,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年。10. 《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P127,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年。11.《蒋兆和人物写生讲义》P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2.《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P22,势象空间,2017年。13.《书画巨匠艺库·蒋兆和——蒋兆和人物写生讲义》P123,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著录:《蒋兆和研究——关于蒋兆和研究的文献选编》P88、P102、P106,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 钤印:兆和款识:兆和。 说明 展览:1.“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北京画院,2012年6月28日-7月11日。2. “君住长江头——泸州蒋兆和艺术馆馆藏精品展”,泸州蒋兆和艺术馆,2013年。3.“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国家博物馆,2014年11月15日-30日。4. “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展”,武汉美术馆,2015年7月4-8月23日。5.“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北京势象空间,2017年9月2日-22日。说明:1.此作品直接得自作者家属。2.据家属回忆,《给爷爷读报》创作于1952年年底。3.据《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杂志P111记载,《给爷爷读报》曾于1953年送进中南海,影像资料记载毛泽东主席在观看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时,背后墙面上挂的正是本作品。4.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成3万张宣传品(定价1800元),后被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印刷126万册,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们耳熟能详的画作。60年后,作为五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六十年》大型画册。《给爷爷读报》是赢得群众喜爱的图画。慈祥的爷爷现在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灾难的过去,将永远成为过去。眼前巨大的幸福,淹没了对疮痍的记忆。小孙女是少年先锋队员,她为爷爷朗读者当日有关祖国和平建设的、有关新鲜事物涌现的消息。甚至在那画角上的几枝依稀可见的柳条听见了,也现出前所未有的清翠。——《蒋兆和画集》编者序,文怀沙,1958年。关于《给爷爷读报》——欣平1953年,蒋兆和先生在给白蕉的信中述说:“白蕉兄:此次北来未多畅谈甚歉!别后又以公私繁忙,心情欠佳。不意悲鸿先生突作故人,不犹为我等痛绝,诚为艺界之莫大损失也。兄之挽诗概括悲鸿一身抱负,读之更令人慨谈,另录已转艾青。人生之死虽不为意料中事,但以善自珍怜不无关系。悲鸿之死完全由于劳累过度,在文代开幕之日,画仍坚持,未稍休息,于晚间又参加宴会,以至席间宿疾复发,如不自疏忽何至如此,关于其生前作品及其收藏,现已有人负责整理,追悼会何日举行尚未决定。近日心境稍苏,爱人已渐康复,惟作画尚不能振作精神,而创作艰难,又是另一种苦闷了。匆匆。不罄顺致文安夫人同此弟兆和十月十二日。”创作艰难,创作苦闷,这是当时文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然而艰难、苦闷也一定要有作品产生。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逐渐变成为工农兵服务的一项任务。尽管是完成任务,但是多年的构思思路没有变,依然是记实性的,真实地记录当前所发生的,表现老百姓普遍的生活状态。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在改变画风,增加色彩,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明亮欢快的调子。1952年10月2日在北京举行了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位代表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的主席台上悬挂着毕加索的“和平鸽”巨画。那时国内的画家们纷纷画和平鸽。宣传画以关文设计的《我们热爱和平》最著名。蒋兆和先生也因此创作了《保卫和平》,以毕卡索的和平鸽为背景。据说这幅宣传画发行量很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52年12月12日,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隆重召开。1952年12月1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毕卡索为大会所绘的和平鸽。父亲就以这一天的报纸为背景,创作了《给爷爷读报》。画面上带红领巾的孙女手拿的报纸就是1952年12月14日的人民日报。画中,报上的毕卡索的和平鸽是一种明朗的表达,饱经战争灾难的老百姓太需要和平了。读报是百姓对国家大事关注的普遍现象,遍及了老人和儿童。小学生们受到“关心政治”的教育,识字了,就要读报。老年人也关心“国家大事”了,他们不识字,如何看报?于是有了“孙女给爷爷读报”。关于这幅画的点滴细节,我的表姐、著名中医萧承悰有一段回忆。她说画上的老爷爷是从外面找来的,坐在老爷爷怀里的就是她。父亲画表姐的情节,表姐记得真真切切,那时她梳短发,父亲画的时候给她加了两条小辫。她做了好几次模特儿才完成。每一次到我们家来,母亲要奖励她,特意给她做糖水窝鸡蛋吃。表姐总说她和我的母亲感情最深。为什么?抗战的时候,她的父母,也就是我的七舅七舅妈随学校南下了。1940年,七舅妈辗转回到北平,生下个女娃,就是我的表姐。七舅妈把表姐留了下来,又南下去找她的丈夫,一走就是6年。我的母亲那时还没有结婚,母亲把表姐一天天带大。1944年母亲与父亲结婚,4岁的表姐紧紧抓住母亲的衣襟,生怕母亲离开。以后母亲在离兵马司不远的山门胡同安了新家,母亲仍带着表姐。再以后表姐上小学了,也常到我家来玩耍。父亲看到她带上红领巾了,父亲看到她会读报纸了。自然地表姐成了父亲创作的素材。1953年,《给爷爷读报》随美院的一批新作品进了中南海。因为1952年董希文创作的大型油画《开国大典》赢得大家一致好评。“院长江丰觉得这样一幅有着历史意义的重头作品,应该找机会请国家领导人过过目。他知道丁井文与中央领导们很熟悉,便与他商量:‘院里有一批好画,是不是找机会请毛主席看一看?’丁井文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就向老领导汪东兴求助。没过多久,在汪东兴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包括《开国大典》在内的一批美院教授们的作品,就被送进中南海悬挂在怀仁堂内。”(《画坛伯乐丁井文》,44页,朱晴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53 年4 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赏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展。据后来丁井文回忆,那次毛泽东在《给爷爷读报》画前看了许久。《给爷爷读报》画中对和平的赞颂,除了远离战争,不知父亲心里是否还有另一层的含义。我注意到还有另一个细节,画中爷爷穿着棉袄,孙女手拿一张冬日的报纸,冬日里,却添上几笔春天嫩绿的柳树枝,这几笔是刻意的、谨慎的。《给爷爷读报》是50年代标志性的作品之一。父亲也感觉到了这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作品。为应遐出版与展览,他画了两幅,其中一幅中国美术馆收藏。在以后的几年里,父亲反复地画“读报”的题材。在1956年《美术》杂志一篇《观众对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展品的意见》一文说:“对《教妈妈识字》(陆严少作)、《回家路上》(周昌谷作)、《读报》(蒋兆和作)、《入社》(黄子曦作)、《上市去》(杜重划作) 等作品评为:‘这些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用国画反映现实而不牵强’”。父亲参展的《读报》得到表扬。这一幅《读报》是以大姐做模特,她已经11岁了,在读《中国青年报》。画面的左上角,添了几笔在父亲的画作中很少出现的丁香花,并落款“丁香时节”,显然父亲更突出春意盎然,以表现“读报”的内涵。这幅作品也收藏于中国美术馆。1953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公布。父亲立即构思了青年工人读宪法的画题。完成后画的题词是“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后来因为需要又赶制了一幅,题词为“更保证我们走向无限美好的前途”。无论表达哪一句题词的内容,画面以读报的形式表现都很到位。其中一幅由新华社记者谈培章拍摄,发表在《时事手册》1954年15期的封面。自宪法公布后半年多的时间,《时事手册》集中宣传宪法草案。这是一本向群众普及的半月刊,第15期总印数有83万之多。另一幅收藏于辽宁博物馆。当时也有人批评说:国画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有的画家老是画读报。虽然没有点名,但我估计父亲算是其中一个,因为他至少画了读《人民日报》,也画了读《中国青年报》。为什么?父亲没说起过。我想大概读报这个题材应该是没有(政治) 问题的,再明确读的什么报,就更没有问题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形势的需要。
Preview:
2019年11月29日-30日 上午9:30-下午19:00
Address:
北京富力万丽酒店三层A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