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406 清早期 铜胎掐丝珐琅墨地花卉纹双凤耳簋式炉
Viewed 140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宽32cm
|珐琅器在中国产生之初就带有必然的阶级属性,从明代开始掐丝珐琅器物即由宫廷制造,专供皇宫贵族享用,这本身就是讲求礼法的阶层,注定了其礼的地位。并且以礼的准则来制作以礼为美的器物。这一特点到清代中期尤甚,乾隆皇帝嗜古,常要求把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运用到珐琅器的制作当中,此件清代早中期的墨地掐丝珐琅双凤耳簋式炉,造型即为仿效商周时期青铜簋之样式,敞口、束颈、圆腹,下承高圈足外撇;器腹部四方出戟,两侧为立体圆雕的双凤耳,昂扬挺立,气度从容、翅羽鬃爪刻划精细,纤毫必现,可谓一丝不苟,使其在仿古的氛围中跳脱出刻板的规制,而雷纹的出戟式凤羽更使其平添一分神秘色彩。整器以早期比较少见的黑色珐琅料填制底色,其上再以粉、绿、黄、蓝、红等诸色填饰枝叶蔓卷的缠枝莲纹及拐子龙纹,值得一提的是纹饰中的莲纹大多用较为名贵的粉色珐琅料填就,据王世襄先生考据的《照金塔式样成造法〔珐〕琅塔一座销算底册》中曾有配粉红色七斤八两,每斤用金叶五分。之记载,可见此种釉料的名贵,非皇家御用不可亲为。|清代皇帝对珐琅器的制作要求分外严格,第一次记事于雍正四年正月初七日, 员外郎海望持出景泰掐丝珐琅马褂小瓶一件, 随黄杨木座。(雍正帝) 命造办处珐琅作 照此瓶大小款式烧造珐琅瓶几件。 然而直到雍正六年五月初四日止仅仅仿做得一件。以清代乾隆时期珐琅料配方来看,需先将马牙石、定粉、盆硝、硼砂、砒霜、紫石等原料经粉碎混合后装入炉中,在130℃左右的高温条件下使各种原料完全熔融为液态。再待其冷却之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状,用水调制后,根据珐琅器物纹饰的需要填涂在珐琅器铜胎某一位置上,这一过程称为点蓝。之后将点蓝的铜胎放入炉中进行煅烧,称为烧蓝。一般的掐丝珐琅器大多都要经过三次点蓝、烧蓝的过程,再进行磨光。其工艺复杂程度可见一斑。|早中期的掐丝珐琅工艺,大多仿造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特点,但又对比景泰时期的器物更加掐丝细腻,填料饱满,本品即为此一时期之佼佼者,本身以黑色为地的早期珐琅器皿数量就极为稀少,大件更是罕见,仅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早期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龙耳炉以及清早期掐丝珐琅兽面纹三足炉为类似釉色,参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卷1,第90页,编号24;及卷2,第81页,编号56。另外有一种观点认为 此种黑色珐琅釉料的制作,多为与雍正皇帝的青睐有关,清宫造办处档案文件曾有1729年雍正皇帝命令以黑色的掐丝珐琅仿制一只漆盒的记录。另有一件雍正时期掐丝珐琅簋,其颜色运用及花纹均与本品相类似,参见香港佳士得,2006年5月30日,编号1288。本品虽未加款,然而主要配件之间以金属螺丝相连,掐丝流畅,珐琅料色泽沉润,砂眼较少等特点都符合早中期掐丝珐琅的工艺特征。且来源清晰明确,源自英国伦敦老牌古董商SPINK&SON之收藏。||来源:香港私人藏家旧藏||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卷1,第90页,编号24
Preview:
2016年11月8日-10日 10:00-19:00
Address:
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大宴会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