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030 张大千(1899-1983) 1949年作 秋壑鸣泉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208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15×56cm
出版:1.《张大千画展》,德国科隆李必喜画廊,1964年。2.《张大千学术论文集》P156、P161,九十纪念学术研讨会,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1988年。3.《袖海楼藏画选》P174,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4.《传世珍蕴·笔墨潮心——新加坡潮人藏画及优秀潮人书画》P40-41,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2014年9月。 钤印:张大千、蜀 客题识:秋壑鸣泉图。己丑之春大风堂作,张爰。展览:1.“张大千画展”,德国科隆李必喜画廊,1964年5月5日-6月3日。2.“传世珍蕴·笔墨潮心——新加坡潮人藏画及优秀潮人书画联展”,新加坡醉花林俱乐部,2014年9月25日-10月1日。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张大千拟王蒙盛年华章《秋壑鸣泉》大千一生在师古、融古、化古中力求创新,可谓近代集古典艺术之大成者。众所周知,大千精通书画鉴赏,又极富庋藏,所收书画上溯宋元下启明清。而窥其体系不仅得以明晰大千对古画之认识、偏好,更能辩证大千的收藏与创作之间相互的借鉴。在《大风堂书画录》中所录石涛、八大始终是其收藏重点,而在1955年出版的《大风堂名迹》中,明清名家作品比重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乃是一九四五年后大千在北京所入宋元古迹。这一收藏结构的变动也同其创作思路的演变紧密相关。大千曾题:“元四家中以黄鹤山樵法门最为广大,明清作者无不师之。即不羁如方外二石,亦不能越其藩篱也。”张大千将王蒙视做上承董巨、子昂,下启石涛、髡残之机枢,一九四五年后对其用功最深。王蒙浑厚繁密之法,亦成为大千此后最具典型性的笔墨特征。是幅《秋壑鸣泉》作于1949年,即是大千临仿传世一幅王蒙之作而成。全幅构图缜密、气势恢宏,画长松峻岭,皴擦繁密多端,色墨酣畅淋漓,画高崖飞瀑,布局巍峨舒展,留白灵秀通透。山巅矾头险峻,山脚林荫葱郁,羊肠古道穿梭山岭,亭台楼阁掩映山涧,一派山水隐居的文人图景。初望气韵,此幅《秋壑鸣泉》能得王蒙山水壮美撼人之势,细看笔法,又不完全肖似山樵,而是“学古并为己用”,化作大千样貌。可见大千作此图时对王蒙笔意的领悟已然全面而深入,呈现出四十年代中期之后大千山水的典型面貌。通过研究,可知张大千此本乃临仿自王世杰先生旧藏的王蒙(传)《秋壑鸣泉图》。该作有“黃鶴山樵”款,因此曾出版于许多王蒙的重要巨著中。而有趣之处在于,大千作此图时,题跋中却未注明出自黃鶴山樵笔意。傅申在《张大千学术论文集》中对此作有专门的研究,指出:此王蒙(传)《秋壑鸣泉图》,不但肯定是伪迹,而且可以肯定原系出于明末画家宋旭之手,大千居士并未于题跋中注明本幅出自王蒙《秋壑鸣泉图》,乃大千眼力独到,亦不认为此图乃黄鹤山樵真迹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1933年亦曾临同一本《秋壑鸣泉图》。对比可见傅氏临本对宋旭原本山势笔墨的还原可谓一丝不苟。而大千此作仅在层次结构上对原本略有借势,山石点染则更松动自如,将王蒙笔意化作己出。若将大千此临本与宋旭原作并列,便不难看出大千的笔墨浑厚,设色精妍,山石人物、林木桥梁均远胜原作。傅申曾说:“在元代画家中,最适合大千先生的是王蒙,他最喜好的是王蒙,收藏最富的是王蒙,功夫下得最深的是王蒙,得益最多的也是王蒙。”至今日,已毋需赘言王蒙在大千艺术生命中占据何等重要的地位,而四十年代,正是大千临习王蒙、精研王蒙并创作出一批优秀山水佳构的关键时期。大千值此艺术风格扭转、思路往古走向更深入之时,呈现出此件《秋壑鸣泉》,不得不说是其艺术生涯中不可多得又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佳作。
Preview:
2020年10月13日-15日
Address: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L1-3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