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2554 何炳棣(1917~2012) 致刘雨有关晚年论学信札一批 信笺 约三十通五十四页(附信封二十九枚)
Viewed 406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何炳棣(1917~2012) 致刘雨有关晚年论学信札一批 信笺 约三十通五十四页(附信封二十九枚) 1994至2009年作说明:刘雨上款。此为何炳棣晚年论先秦考古、金文研究等史学研究的信札一批,其中何炳棣约25通50页、刘雨4通。谈到学界形势、台湾行止、文明探源、合作文章、翻译发文、生活晚景、邓小平接见等内容,并涉及顾颉刚、傅斯年、陈梦家、张忠培、徐萍芳、李学勤、陈来、萧公权、李远哲、杨振宁、石兴邦、梁其姿、杜正胜、雷海宗、黄彰健、周鸿翔、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柯鹤立(Constance A.Cook)等学界人物。何氏生长在一个独特的大时代,秉承了最精粹的中国与西洋史学传统,晚年仍熠熠燃烧著其学术的火焰。是批信札亦成为其源源不绝的学术创造力及晚年心境的变化的见证,系其生命最后的璀璨。写作时,何炳棣已届八旬高龄,仍治学不止,笔耕不辍,案头“文件山积、紊乱”;老而惜时,信中有言“通信要快,不怕短简”。“因为专刊太多,注意力时时再改变”,彼时何氏正著力以晚年余力从蜚声中外的社会史和经济史转治先秦思想史,而刘雨时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古文字研究会理事,是在两周金文方面何炳棣“最信任的一位学人”。何炳棣一生奋力投入每个学术研究与辩争,不胜不休,自称是“对学问是非常无成见,只重史料和真理的人”。论及其与刘雨曾合撰有关断代工程所遇阻力时,坚持“我们在方法及论证方面必须力求‘滴水不漏',极力指出断代工程仍有强不可知以为知的毛病”,又毫不避讳直斥“华夏子孙中那些学术虚荣心高到把明明尚不可确知的古代商(西)周历法月相等等以为知,硬是违犯部分的良心要特别显一手之类的人”;面对学界的阻力与攻讦,又坚称“我是可以承受比这更大若干倍挫折、打击的人,什么都不怕”。此外,信中提及1979年4月17日邓小平接见何炳棣一事。使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何炳棣专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笺纸书就。HE BINGDI AUTOGRAPH LETTERS SIGNED TO LIU YU ABOUT HIS ACADEMIC RESEARCH IN HIS LATER YEARSAbout Fifty-four pagesDated 1994-2009Note:Dedicated to Liu Yu.A4大小(绝大多数) 作者简介:何炳棣(1917~2012),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次年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1966年,入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他成为最早回国访问的学者之一;曾与杨振宁等积极推动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于1977年被推选为总会第一任副会长;1979年,入选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上款简介:刘雨(1938~202),字忠诚,吉林集安人。著名古文字学家、青铜器研究专家,曾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入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师从容庚、商承祚。文革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从事研究工作,1997年奉调故宫博物院,任古器物部主任。
Preview:
2021年1月12日-14日
Address:
A厅: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一楼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