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1621 清 陈渭岩瓷塑粉彩亲王像
Viewed 4858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高52cm
「粤东渭岩氏制」款 说明 备注:香港藏家旧藏参阅:1.纪文瑾著,石湾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0,第61页2.黎丽明.《从仰视到平视 近代石湾陶塑艺术风格的源流与演变》[J].《收藏家》,2016(12):70-77.此尊陈渭岩塑粉彩亲王像尺寸硕大,胎质细腻,手感沉重,釉色种类丰富,色泽纯正、明艳又不失柔和,体现着当时粉彩瓷的最高水平。此尊亲王像面庞方阔,剑眉微蹙,凤目微张凝视前方,鼻翼宽阔,为中国传统的福气相,身披黄釉“万寿如意”敞篷披风,外穿黄马褂,内为海水四爪蟒袍,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地挺拔站立于山石之上;蟒纹属于“下天子一等”的高级纹样,非朝廷钦赐不可滥服。《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加之黄马褂加身,此像为位高权重之皇亲贵胄无疑。陈将此像刻画得十分传神,强调写实的肌理与比例,成功地塑造出一位富贵王侯形象,其眉宇间又流露出几分儒雅之气,即可远观,又可近赏,实为一件艺术性很高的作品。(陈渭岩以照片为据所塑造像,该组陶塑现藏于澳门某银行)结合陈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展示的7尊以照片为据、手塑的皇室贵胄塑像来看,我们不难推出此尊如此传神的塑像,极有可能为陈据某位王侯照片所塑之作。遍查清末亲王档案,笔者发现此像与肃亲王善耆之相貌极为相似,五官与神态几与照片不差分毫,故推测此像应是铁帽子王之一——肃亲王善耆之像,而根据服饰,此像初时有可能是地方官员为祝寿善耆所贡贺礼。肃亲王善耆(1866.3.15-1922.3.14),爱新觉罗氏,字艾堂,号偶遂亭主人。满洲镶白旗人,晚清贵族重臣。同治五年(1866年)善耆在北京出生,为第十代肃亲王(第一代肃亲王是皇太极长子豪格,因其叔叔多尔衮反对,未能继承皇位,后由九弟福临继承,为顺治帝)。历任干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崇文门税监、步军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清末赞成立宪运动,并免除刺杀监国摄政王的汪精卫死刑。陈渭岩(1871~1926),学名陈鸿彬,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壶隐老人。生卒年代无考,大约为清代同治初期至民国二十年代间人。祖籍石湾魁龙里陈族人氏。塾师出身。他既学养精深又技艺卓绝,既善于陶塑又精于瓷塑,既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还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民间陶瓷艺术大师。本世纪初,陈渭岩曾偕艺徒潘玉书到江西景德镇市传艺和学习江西景德镇瓷塑艺术的创作技法与经验,在访学期间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并融合景德镇瓷塑和石湾陶的技法,施绘粉彩颜色釉,加强作品的装饰性及感染力。这批以不同的技法和不同的原料来创作出的作品,融汇了景德镇和石湾两地的工艺特色,别树一帜,自成新样。他发现瓷土虽则可塑性不高,雕塑起来不利于作品的衣袖飘带的飞舞飘逸,但瓷土质地细腻洁白,这对于过细地刻画人物作品面部神态十分有利。在这些作品中,陈渭岩一方面尽量发挥瓷土细腻洁白的优点,运用石湾传统的技法,着重刻划作品的面部表情,通过神态微妙的变化反映人物的内在情感,使作品传神;另一方面尽量避免瓷土可塑性差的缺点,将人物以及服饰塑得简洁明快,衣服平整,采用景德镇的彩绘手法来装饰衬托,使其华丽而不娇艳,成为完美的艺术品。陈渭岩成功之处就是娴熟地把陶塑和瓷塑的优点融汇在一起,塑造出富有人性和温情的传神之作,如在景德镇窑烧的“粉彩贾宝玉”,“钟馗捉鬼”等即为此时期佳作,而本次华艺春拍《丝路》专场中此尊陈渭岩塑粉彩亲王像,从体量、原料、技艺等各方面考虑,亦为其在景德镇期间融汇两地精华的代表作品。石湾陶塑,胜于天下石湾窑是以生产独具特色的石湾陶器而闻名的岭南民窑,窑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佛山制陶历史悠久,考古材料表明,唐宋时期的佛山大帽岗窑址、南海奇石窑 等都是当时岭南地区以生产施釉陶器为主的民间窑场,其产品与明清石湾窑产品之间有着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明清时期,石湾陶业发展极为兴盛,在大量生产日用陶和建筑用陶外,还盛产各种艺术釉陶,尤以造型丰富、釉色多样的陈设用陶和具有写实艺术风范的各种人物、动物陶塑等最具盛名。这一时期的石湾窑产品行销地域广阔,不仅有“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的美誉,而且其艺术釉陶中的精致之作更得到了明清两代皇家的赏识,或以地方特产“贡陶”的形式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内的陈设与珍藏。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至现代石湾窑器藏品约有370余件,其中82件为清宫旧藏 ,这些传承有序的明清宫廷旧藏石湾窑器,造型规整,器形丰富,釉色多样,制作精良,不仅代表了石湾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更是我们研究石湾窑生产历史问题最具价值的传世资料。陶塑艺术的奇葩——自明清起石湾窑艺术陶器从大量满足人民需要的日用陶器中脱颖而出,造型千姿百态,釉色绚丽多彩,奠定了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旧金山市亚洲艺术馆的中国装饰艺术馆馆长巴塞洛穆(Bartholomew)认为:“在中国陶瓷雕塑中,就造型丰富的人物表情和绚丽的釉色而言,没有什么可与石湾的人物雕像相匹敌。”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石湾窑人物和动物的陶塑技法日趋成熟,清中期至民国出现了黄柄、黄古珍、刘佐潮、陈渭岩、潘玉书、霍津等一批陶塑名家。他们从细心观察生活中提炼艺术形象,形成了生动传神、朴拙古雅的艺术风格。清代艺人利用本地富含氧化铁的红土作坯,人物面部及手足不施釉,能细致地刻画人物表情,表现黄种人的肌肤恰到好处。上世纪初澳门律师、收藏家文度士(Silva Mendes)对此有过高度评价:“广东(石湾)艺人塑造的人物有较多的表情,较豪放的姿态和表情逼真,造型较少受限制,作品可自由地雕塑。……现在说明和承认在陶塑来说,陶土胜于瓷土,用陶土可以取得庄重、简朴、刚阳的效果。”1995年石湾历史博物馆黄光男馆长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蔵石湾陶》作序,准确地概括了石湾陶艺的两大特点“石湾陶既可说是中国捏泥艺术的最高成就,又可说是传承汉绿釉、唐三彩等之遗绪,香火一脉的一种代表性中国陶艺。它至今包含两种特性:一、民间性:它起自民间,用之于民间。既充满生活意趣,又洋溢天真拙朴,自然亲切的独特风格。二、包容性:它绝不自限,凡可以作为典范者,不论形制,题材或釉色各方面,都设法擷精取华,来使自己更为充实壮大。”“善仿名窑”——一件好的石湾陶塑作品,如果没有好的色彩和纹理去表现,定会失色不少。因此在釉色上,石湾陶瓷艺术在“善仿名窑”的基础上发挥独创性,达到仿中有创、自成体系。釉色构成了石湾陶塑艺术整体美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随着现代窑炉技术的改进和制釉原料的丰富,各种釉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显示出更加和谐雅拙、浑厚凝重的艺术效果和特征,达到了“繁而不烦、艳而不厌” 的欣赏要求。石湾窑经历了数个朝代的经验积累,兼收并蓄、亦仿亦创,以我为主的吸纳诸多养分,集各名窑技艺之大成而融入自身独特的岭南文化内涵 , 那些既具民俗特色,又具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陶塑艺术品时有推出。例如釉料上出现了高贵典雅的“玫瑰紫”、浓烈庄重的“石榴红”、艳丽清新的“翠毛釉”。另一突出表现是窑炉的改进上,例如,北宋年间,改唐代馒头窑为龙窑 ;明正德时期窑炉又进行一次重要改进,即在元朝龙窑的基础上增加了火眼,扩大了窑的容量,这就发生在著名的“南风古灶”。 窑炉的创新不但提高了烧造量,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Preview:
2021年3月29日-30日
Address:
广州琶洲南丰国际会展中心L2 B厅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