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175 吴冠中(1919~2010) 1979年作 大巴山中桃李正开 碳素墨水 钢笔 宣纸
Viewed 760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46.5×103.5cm
出版|《吴冠中:二十世纪中国画家》 大英博物馆印刷 伦敦 英国 1992年(图版,第38图,第139页)|《吴冠中速写集》艺达作坊 新加坡 1993年(图版,第20图)|《吴冠中全集—第一卷》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中国 2007年(图版,第152-153页) 款识:一九七九年 暮春 大巴山中桃李正开 荼于庙坡 (右下)|钤印:荼 |展览|1992年3月25日-5月10日「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展」|大英博物馆 伦敦 英国||吴冠中|吴冠中曾对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出总结,他说:「感到油画山穷时换用水墨,然而水墨又有面临水尽时,便回头再爬油彩之坡。70年代前基本走陆地,80年代以水路为主,到90年代,油画的份量又渐加重,水路陆路还得交替前进。水陆兼程,辛辛苦苦赶什么路,往哪里去?愿作品能诉说赶路人的苦难与欢乐!」本次拍卖专题中六幅拍品,可见证吴冠中创作题材的多元性,呈现他从70年代至90年代不断演变的风格及表现手法。在他的众多丰富题材当中,许多起始于直接的对景写生,他也为获取新颖的题材走尽千山万水,效仿古人遗风,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见证艺术家对于个人技法的自信和基础之扎实。|「我曾在川北大巴山遇到一场极大的春雪,但雪过天晴,积雪飞快消融,那墨绿的山坡和树丛显露出黑一块白一块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错综组合,且瞬息万变。」1979年吴冠中应邀前往四川做讲学,闲暇之余,深入到大巴山脚下的山沟处写生,艺术家惊叹于大巴山之美,以素描作品《大巴山中桃李正开》(Lot 175) 记录下当时的景致,此作更于1992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吴冠中-一个20 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中展出,可见在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吴冠中对生活观察入微,透过眼睛对美的理解筛选信息,摒弃与「美」无关的芜杂部分,从事物风景中提炼传达「美」,《大巴山中桃李正开》则将此艺术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家以线布局,通过粗细、形状及不同的笔法勾勒出山脉走向及村落房屋的轮廓。吴冠中采取了「远重近轻」的传统山水画构图,拉出整体画面的深度。线与线之间的空白形成了面,面与面、面与线的关系架构出景深与空间感。画面中点的运用同样使人称奇,艺术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以晕染程度不一的黑点缀画面。这些点代表的是山石?是草簇?抑或是树丛?以上答案皆可。艺术家将具象抽出,过滤萃取出抽象的「美」的符号元素,形构中国传统国画的大写意境界。|《大巴山中桃李正开》采用传统散点透视法,山势恢弘壮阔而又细节丰富,若仔细斟酌画面的每个局部,会发现若将画面分割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仍然能独自形成一幅画卷。当观者视点落于画面不同位置,处处可发现美的惊喜。如前景中曲线型排列的村落,画面各处蜿蜒的山脉与山谷田间,均可独立成画。这便呼应了吴冠中强调的「1+11」艺术公式,即作品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应结合成一个整体。作品落款处伸出的树梢枝芽,从其延伸的方向及大小形态可看出并不是实景写生,而是艺术家为组构画面而特意布置。枝干及周围的留白,与艺术家落款又可独立视之,犹如南宋山水画的「一角半边」别有意境,又同时巧妙地与画卷相贯连融通,枝头勾勒出嫩芽与花苞,更呼应了题目中的「桃李正开」。大巴山是艺术家最钟爱的主题之一,《大巴山中桃李正开》以钢笔纸本作为媒介,通过写生的方式记录下大巴山的景致和亲身游历的感受,往后更成为如1980年代的《春雪》系列等大巴山题材作品之原型,从具象速写至水墨抽象,见证了艺术家以一贯之的创作理念。
Preview:
2017年9月30日-10月2日 上午10:00-下午8:00
Address:
香港君悦酒店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