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0317 徐邦达(1911~2012) 1940年作 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 立轴 设色纸本
Viewed 1717 Frequency
Pre-bid 0 Frequency
Name
Size
Description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Youdao
135×63cm
款识:庚辰春三月临华秋岳真迹心远生徐邦达识。题跋:△庚辰为民国二十年,余是年正三十,秋岳原迹本过云楼旧物,其时则在余家为既归于他人,解放后又从香港购还,今藏故宫博物院蠖叟又记。△此余五十年前,手摹新罗山人之作。自谓颇得形似,惟疑署笔弱为可愧恧不知于何时流出香岛己澹忘久矣,今冬友人陈君忽从彼中收取携己见赠,曰:楚弓应楚得也。感切之余志数语如此,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日书于京华客次蠖叟时年八十岁矣。钤印:徐旁私印(白文)、东海(白文)、徐邦达印(白文)、孚尹(朱文)、李庵(朱文)
因缘甚深,终归故宫博物院——徐邦达《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画作流转传奇陈姗小姗读画录徐邦达先生才华横溢,既名重于鉴定书画,亦能书善画,而且长于临摹名画。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他临摹和鉴定过的作品,都为人所追捧,受到收藏界和学术界的极高肯定。扬州画派的代表诸家之中,华新罗以开创“新罗派”格外受人关注。徐邦达生前,鉴定过很多华新罗的大作,评语题跋写了不少,而他自己,也对华新罗的绘画风格心摹手追,临摹了不少原作。此幅《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即是代表作之一。《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作于民国三十年,即1940年,当时徐邦达先生刚到而立之年,意气风发,体力、精力和眼力都处于极佳的状态,于是临摹此画极为见功力。根据题跋的记载,当年徐邦达先生在大名鼎鼎的苏州过云楼见到了华新罗的原作《秋艳禽兔图》,后来这幅画留在家中不少时日。之后,此画流转成为他人的藏品。一张画的命运轨迹也是十分神奇的,解放后,徐邦达先生又在香港见到此画,想起曾是旧年爱物,所以又将此画购回。于是,华新罗的《秋艳禽兔图》在赴港旅游之后,又回到北京的徐家。此后,这张《秋艳禽兔图》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早在1940年,徐邦达临摹华新罗的原作之后,这张《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就成为了徐邦达好友陈先生的藏品,后来1991年冬日,陈君携此画来拜访徐邦达先生。十一月二日,八十岁的徐邦达在画上再次题跋,回忆自己五十年前临摹原作的往事。因缘甚深,徐邦达与华新罗的《秋艳禽兔图》因缘甚深,与自己的仿作《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也因缘甚深。《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画面的上方,一只喜鹊倒挂于迎风飘舞的杨柳枝之上,张口似鸣啾啾。下面一丛芙蓉花海中,一只调皮的黑色小兔正在穿来穿去。由于画作保存已经有些年份了,所敷染的白粉都已经返铅,斑驳的痕迹让历史的沧桑感再度呈现。加上画心的题跋,以及装裱上面的边跋,徐邦达共计在此画之上题跋三次,算是高题跋的作品了,也足以看出徐邦达对此幅绘画作品的喜爱与重视。这张画,亦是海宁徐邦达纪念馆所选的长展作品之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徐邦达最为满意的临摹作品,这就让此画的收藏价值又更重要了一步。此画的绘制十分精细,喜鹊的羽毛,和黑兔的皮毛,纤毫毕现,神态不仅惟妙惟肖,还相互呼应,上下相和,充满诙谐的动感,活泼泼的一幅友爱的动物世界情景。观华新罗的《秋艳禽兔图》原作,除了题跋和落款不同,其余的地方与徐邦达的仿作几乎是一模一样,杨柳枝的走向,乃至芙蓉花的铺陈方式,喜鹊的立姿,以及小黑兔是动态,无不比照原作,尽量做到一丝不苟。这样精细的仿品,可以说价值不在原作之下,甚至其文化意义和存在价值,更有甚于原作之存在。徐邦达八岁就开始学习绘画,是有幼功在身的,再加上他出身于吴门画派,所以在文秀精致一路上,甚有感觉。后来,徐邦达又受教于赵叔孺和吴湖帆,耳濡目染,艺术品味越来越高,最终走到了艺术的殿堂之上,成就大名气。华新罗的原作,现在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流出到民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临新罗山人秋艳禽兔图》,却极有可能成为您收藏中的重要藏品,如此稀有难得之物,还请不要失之交臂。
Preview:
2019年6月3日-5日 上午9:30-晚上20:00
Address:
北京亚洲大酒店大宴会厅(北京工体北路新中西街8号)
Start time: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You will be qualified after paid the deposit!
Online paym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session.
Bidding for buyers is available,
please call u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Our hot line is400-010-3636 !
This session is a live auction,
available for online bidding and reserved bidding